RFM模型定義與概念
在數位行銷和顧客經營的時代,「顧客分群」與「精準溝通」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,這也是為什麼職場上有顧客關係經理的職缺。
你是否也想知道,如何快速找出最有價值的客戶、避免資源浪費在無效族群上?這時候,RFM模型就是最簡單、實用的分析工具。
什麼是RFM模型?
RFM模型 是企業經常使用的顧客價值分析法,透過三個指標:Recency(最近一次消費)、Frequency(消費頻率)、Monetary(消費金額),
來量化每位顧客對品牌的貢獻程度,幫助行銷人精準鎖定「高價值客戶」,設計更有效的推廣策略,提升整體轉換率。
指標名稱 | 中文意思 | 用來判斷什麼? |
---|---|---|
R — Recency | 最近一次消費 | 顧客多久以前才消費過?越近越好 |
F — Frequency | 消費頻率 | 顧客多久會買一次?越常買越好 |
M — Monetary | 消費金額 | 顧客總共花了多少錢?越高越好 |
簡單來說
透過這三個指標,幫助企業快速知道——
✅ 哪些顧客是「最有價值的忠實粉絲」
✅ 哪些顧客可能快流失,需要挽留
✅ 哪些只是偶爾來買一次的路人
為什麼行銷分析要用RFM模型?
傳統上的行銷,參考的數據、參數沒有那麼全面,往往都是只看收益跟成本的關係而已。
但近年來人們漸漸發現,最近才買、常常買、花得多的人,才是品牌最該維繫的重要方向!
RFM 模型的好處
✨ 把顧客分群,對不同群體設計不同行銷策略
✨ 提高廣告投放的命中率,不再亂槍打鳥
✨ 甚至還能提前發現「快流失的顧客」,先去關心他們
一句話總結:
📊 RFM 是幫助你「把錢花在刀口上」的行銷分析策略!
RFM 跟其他顧客分群法有什麼不一樣?
業界也有人使用其他的顧客行為分析模型,以下是最常使用的兩種類型:
CLTV(Customer Lifetime Value,顧客終身價值)
什麼是 CLTV?
CLTV 是指一個顧客從第一次到最後一次交易,在整個「顧客生命週期」內,總共能替公司帶來多少營收。
這是一種長期價值衡量,幫助你知道「哪些顧客值得持續投入資源經營」。
通常會搭配CPA(Cost per Acquisition, 獲取成本)來做比較,主要是可以看出這筆交易的效益如何。
例如:一個顧客能帶來 10,000 元,但獲取他的行銷成本高達 9,500 元,那就不划算。
優點
- 可以看出哪些顧客最有價值
- 幫助規劃長期行銷與留客策略
- 適合成熟品牌做深度數據分析
- 幫助優化廣告投放、提升 ROI
缺點
- 計算較為複雜,需要完整的顧客歷史數據與消費預測模型
- 不適合剛起步、資料不全的企業
- 適合資源較充足、有專業團隊的品牌
ABC 分類法
什麼是 ABC 分類法?
ABC 分類法通常根據銷售金額或庫存價值,把顧客或商品分為 A、B、C 三類:
- A 類:高價值(通常佔少數顧客卻帶來最多營收)
- B 類:中等價值
- C 類:低價值
優點
- 概念簡單明瞭
- 容易執行、快速分群
- 適合用來管理庫存或大方向判斷顧客價值
缺點
- 只看金額高低,無法反映出顧客近期活躍度與忠誠度
- 無法判斷潛力顧客或挽救流失顧客
分群方法 | 定義/用途 | 優點 | 缺點/限制 |
---|---|---|---|
RFM | 依據「最近一次消費、消費頻率、消費金額」分群 | ✅ 簡單好上手 ✅ 適用各行各業 ✅ 中小企業也能用 | ❌ 比較依賴歷史數據、對未來預測較薄弱 |
CLTV | 預估顧客整個生命周期的總價值 | ✅ 長期規劃、重視顧客價值 | ❌ 計算複雜,需要大量完整歷史數據 |
ABC 分類法 | 按銷售金額高低把顧客分為 A/B/C 三類 | ✅ 概念簡單、實用 | ❌ 只看金額,忽略顧客的習性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