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Google Trends 是什麼?
【從數據中看見人心,SEO工作者的趨勢雷達!】
『Google Trends』,又稱『Google 搜尋趨勢』是 Google 提供的一款免費工具,能幫助行銷人與SEO工作者觀察關鍵字在不同時間與地區的搜尋熱度變化。
Google Trends 不僅是一個「數字儀表板」,更像是一張「市場氣壓圖」,幫你揭示哪些話題正在升溫、哪些關鍵字逐漸被淘汰。
Google Trends 的核心在於「相對熱度」,系統會將搜尋量最高的時段設為 100,其他時間依比例換算,讓使用者能明確掌握趨勢方向與市場波動的變化速度,雖然它不顯示精確搜尋量,但透過這種標準化處理方式,我們能快速比較不同地區或時期的關鍵字表現,洞察市場熱度。
- 舉例來說:當你搜尋「Google Trends 教學」,在台灣 10 月份可能達到 100 分,而在馬來西亞僅約 40 分,這代表該主題在台灣更受關注。
這種跨地區比較,能幫助品牌找出潛力市場與內容優先順序。
但這也意味著在樣本量較小的市場,數據可能會略有偏差,意思是這種標準化方法也有限制,Google Trends 的資料來自樣本抽樣,而非全體搜尋行為,因此可能受到非代表性抽樣偏差的影響。
- 例如:在區域分析中,指數代表的是「各地搜尋興趣的比例」而非「實際搜尋人數」,
若澳洲的指數為 100、肯亞為 66,這表示在澳洲搜尋該關鍵字的相對比例較高,但不代表澳洲的搜尋人數一定多於肯亞。- 因為這個計算沒有考慮到不同地區的網際網路使用人口差異,在開發中國家,許多人可能對「永續發展」等議題感興趣,卻因無法穩定上網或使用電腦而被統計系統忽略,故Google Trends 的熱度分數有時會低估部分地區的實際興趣程度。
- 對 SEO工作者而言,理解這點至關重要!
Google Trends 能揭示趨勢方向,但若要制定更精準的內容策略,仍需搭配其他資料來源,如: Keyword Planner 或 Search Console進行交叉驗證。
探索 Google Trends搜尋趨勢的功能。
1.主題與字詞搜尋的差異
在使用 Google Trends 搜尋趨勢時,許多新手最容易忽略的,就是『搜尋字詞(Search Term)』與『主題(Topic)』這兩種模式的差別。
表面上看起來功能相似,但實際上它們的資料涵蓋範圍、語意延伸程度都不同,這也是決定你分析準不準的關鍵!
- 搜尋字詞(Search Term) 是針對你輸入的文字進行精確比對。
- 舉例,當你搜尋「蜂巢皮秒」,系統只會顯示包含這四個字的搜尋紀錄,若使用者搜尋「皮秒雷射」或「雷射除斑」,這些結果就不會被納入,
這種模式適合分析特定品牌、商品名稱或具體詞彙的表現,能清楚看出單一關鍵字的真實熱度。
- 舉例,當你搜尋「蜂巢皮秒」,系統只會顯示包含這四個字的搜尋紀錄,若使用者搜尋「皮秒雷射」或「雷射除斑」,這些結果就不會被納入,
- 主題(Topic) 則是更廣義的分類。
- Google 會將語意相近、概念相連的搜尋字詞歸為同一主題。
例如選擇「皮秒雷射(主題)」時,系統會同時涵蓋「蜂巢皮秒」、「PicoSure」、「皮秒除斑」等相關搜尋。
這種模式特別適合在市場探索與趨勢研究時使用,幫助你抓出整個議題的真實溫度,而不會被字面差異限制。
- Google 會將語意相近、概念相連的搜尋字詞歸為同一主題。
⚠️若你要做關鍵字策略規劃,建議先用「主題」找大方向,了解市場整體趨勢與用語分佈,
接著再以「搜尋字詞」驗證每個詞的實際熱度變化與競爭程度,這樣的流程能避免誤判市場規模,讓資料分析更接近真實使用者行為。
類型 | 定義 | 適用時機 |
---|---|---|
搜尋字詞(Search Term) | 精確比對輸入文字,只顯示相同詞組的搜尋結果。 | 分析品牌詞、特定商品或特定關鍵字表現。 |
主題(Topic) | 包含語意相近詞與相關概念,由 Google 自動歸類。 | 探索整體市場趨勢或話題走向。 |
⚠️在實務操作上,SEO工作者若只依賴搜尋字詞,很可能錯過隱性流量,例如「小額貸款」的主題下,其實包含「青年貸款」、「信貸條件」、「銀行借款比較」等多個搜尋脈絡,
懂得善用「主題」與「字詞」的交叉比對,能大幅降低誤讀數據的風險,也讓你的 Google Trends 分析更貼近現實。
2.進階搜尋技巧|掌握 Google Trends 熱搜榜與即時趨勢
在分析 Google Trends 搜尋趨勢時,有兩個功能最能快速掌握時事脈動:
『每日搜尋趨勢(Daily Trends)』 和 『即時趨勢(Realtime Trends)』。
這兩個入口組成了 Google Trends 熱搜榜的核心,可讓行銷人第一時間掌握「正在發生」的熱門話題。
- 若你經營內容網站、新聞媒體或電商活動,這兩個功能能幫你即時監控關鍵字熱度,並據此調整策略。
- 例如當 Google Trends 即時趨勢顯示「雙11購物節」或「iPhone 新機」熱度飆升,你可以立刻優化相關內容、投放廣告或推出限時活動,搶在競爭對手之前佈局。
除了即時話題外,「時間範圍」設定也是許多人忽略的重點,多數使用者只看過去 12 個月的 Google Trends 趨勢圖,但若將區間拉長至 5 年或 10 年,就能觀察出長期穩定詞的走勢,像是「房貸試算」、「信用評分」、「學英文方法」等關鍵字雖然不爆紅,卻能長期穩定帶來流量,是建立常綠內容的基石。
⚠️Google Trends 分析不只是追蹤熱搜,而是學會在趨勢變化中找出節奏。
善用即時趨勢掌握短期熱點,同時觀察長期穩定關鍵字,能讓網站內容策略兼顧即戰力與持久流量。
3.Google Trends搜尋趨勢的精準性與限制
在使用 Google Trends 搜尋趨勢分析時,最容易被誤解的一點是:
它顯示的數據並非實際搜尋量,而是透過抽樣與標準化後的「相對熱度」。
也就是說,Google Trends 分析顯示的曲線,是用比例去呈現趨勢方向,而非實際數字。
這樣的資料處理方式有助於觀察變化,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侷限。
首先,Google Trends 的資料來自抽樣,這意味著它會受到 非代表性抽樣偏差的影響。
若某地區的網際網路使用者較少,即便實際搜尋熱度高,結果仍可能被低估。
- 例如開發中國家在「可持續發展」或「氣候議題」上的興趣,往往因網路普及率不足而未被完整反映。
再來,熱度值為 0 並不代表沒人搜尋,而是該關鍵字的搜尋量太低、尚未達到統計門檻。
此外,小眾品牌詞或新興詞彙在 Google Trends 熱搜榜上可能完全沒有資料,這是因為樣本量不足。
另一個常見誤差來自語言分詞:
以中文搜尋為例,「台中旅遊」與「旅遊台中」會被系統視為不同字串,因此呈現出兩條不同的趨勢曲線。
在進行 Google Trends 趨勢圖分析時,建議將這些變體一併納入比較,避免錯估搜尋熱度。
⚠️Google Trends 搜尋趨勢的價值,在於掌握趨勢方向與變化速度,而非依賴絕對數字。
若想補足實際搜尋量與競爭強度,可搭配 Google Keyword Planner、Ahrefs 或 Search Console 等工具進行交叉驗證,讓整體 Google Trends 分析更貼近市場真實狀況。




Google Trends 的實用技巧。
1.掌握熱門話題:用 Google Trends 發掘爆紅關鍵字
在操作 Google Trends 搜尋趨勢 時,「爆紅關鍵字(Breakout)」是最值得關注的指標之一!
這類關鍵字在短時間內出現異常成長,通常代表它正從小眾話題轉變為主流焦點,對內容行銷人與 SEO工作者來說,這正是預測流量風向的絕佳信號。
- 以 Google Trends 熱搜榜為例,當你觀察到某關鍵字的熱度曲線在一週內急速上升、並標示為「Breakout」,就意味著這個主題正進入爆發期。
- 舉例來說,母親節前夕若看到「香氛蠟燭禮盒」在 Google Trends 即時趨勢中快速飆升,品牌若能立即製作相關內容、更新產品頁或發佈廣告,就能提前卡位、搶佔自然流量。
但使用 Google Trends 分析熱門關鍵字時,盡量不要只看短期熱度,許多話題雖然瞬間爆紅,但很快就被新議題取代,
真正值得關注的,是那種在 Google Trends 趨勢圖中持續升溫、延伸出多個相關搜尋主題的詞彙。這類關鍵字往往能延伸出長尾內容,形成穩定的流量來源。
⚠️Google Trends 教學中最實用的技巧之一,就是結合「即時趨勢」與「長期趨勢」雙軸觀察,
先透過即時趨勢找出短期爆紅關鍵字,再用長期趨勢驗證它是否具備持久關注度。
這樣的分析能幫助你在內容策略中取得最佳平衡——既能掌握即戰力,也能布局長尾流量。